秋日暖阳下,沉湖国际小镇钛锌板屋面泛着细碎金光,如候鸟掠过湿地时抖落的羽光,轻盈、坚定。从春寒料峭时的管桩基础施工,到秋意初显时的屋面全面完工,在这段被速度与匠心填满的时光里,有一个人始终站在技术攻坚的最前线——他就是沉湖国际小镇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胡攀东。在他的统筹下,项目部层面形成了强大的“技术共同体”,以紧密无间的协作,将国际级的设计创意精准落地。
一、把“各管一摊”改成“一起扛事”
沉湖项目有个绕不开的难题:“边勘察、边设计、边施工”——听起来就像“边开车边修路”。图纸还没画完,工地就要动,按老办法干,部门间准得 “打架”。胡攀东一琢磨,干脆搞个“大技术协同作战平台”——每周把施工、商务、分包的负责人拉到一起,桌上摊着图纸,手里算着成本,有问题当场拍板。
通过这一平台,技术条线的要求得以高效传导至项目执行的每一个神经末梢,形成了“技术引领、全线协同”的强大合力,为项目快速稳步推进提供了最坚实的组织保障。
二、打造攻坚克难的“尖兵连”
技术质量部是项目部的“大脑”和“标准尺”。胡攀东着力将部门打造成一个学习型、攻关型的战斗集体。
在编制永久会址复杂的基坑、钢结构、幕墙及屋面等专项方案时,他并非闭门造车,而是组织部门内部专题研讨会,鼓励年轻同事们大胆提出想法,由经验丰富的骨干进行把关。3月初,面对永久会址基础施工面积高达11000㎡的任务,以及复杂地质条件和拆迁难题的双重挑战,项目部全体成员创新性采用“降梁”工艺替代传统砖胎膜,效率质量双提升;再划分区段搞“流水作业”,节点一个不落下。
他还推行“质量网格化管理”,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技术员和质检员。团队成员每日巡场,互检互查,共同分析质量隐患,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。“质量不是靠一个人盯,是靠一群人‘互相较真’,这样筑的墙才不会塌。”
三、从“翻译官”到“创意合伙人”
与大师团队及设计院的沟通,绝非简单的“执行指令”,而是深度参与的 “技术对话”与“共创过程”。
胡攀东选派技术骨干常驻设计院,不是去“催图”,是去“提前找茬”,将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难点、材料选型的建议提前反馈,将问题解决在图纸上,避免了后期返工。
在给业主、专家汇报时,他更是把技术方案讲得明明白白,从“为什么这么改”到“改完能省多少力”,逻辑清、底气足,硬是把“技术翻译官”做成了“创意合伙人”,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。
最费功夫的是“折纸飞鸟”的翅膀:钢结构和幕墙蜂窝铝板外表皮总“打架”。胡攀东带领的技术团队拉着设计院、方案设计团队进行了数轮的视频会议和模型评审,共同创新了钢结构的连接节点、天沟节点和幕墙蜂窝铝板连接节点,有效解决了施工难题。
四、建筑会站立,故事会生长
沉湖国际小镇的卓越品质,是一曲由技术负责人作为指挥,整个项目部技术团队共同演奏的宏伟交响乐。它奏响的是部门协同的高效乐章,是技术团队攻坚克难的奋进强音,更是与设计院共创共赢的和谐旋律。
如今,站在已经整体完工的永久会址前,胡攀东目光沉静。“这座建筑不只是会议场所,更是武汉对湿地保护、对绿色发展的一种表达。”从基础施工到屋面完工,从设备安装到内装收尾,他和团队把每一个环节都视为“作品”而非“任务”,技术人的使命,就是让理念落地、让设计生根。
国庆之际,这座“飞鸟”已准备好迎接它的第一批客人——11月,这里将成为武汉设计双年展的永久会址。而在胡攀东看来,更值得骄傲的是,“我们与时间赛跑,让建筑与自然对话,让工程与生态融合,这才是‘誉城铁军’该有的担当”。